纽约美联储的副主席
洛里·
洛根(LorieLogan)在4月8日的演讲
中也表示,该行可以
调整日常运作以允许货币基金更广泛地参与。
据
摩根大通的策略分析师TeresaHo、AlexRoeverandRyanLessing对货币
市场供需缺口进行估计,大约有5850亿美元,这个数额目前仍有扩大的空间。
确实,美联储仍然可以直接调整
超额准备金
利率(IOER)或者隔夜
回购利率。
在3月美联储会议纪要中,
美联储主席
鲍威尔指出必要时将在两次会议之间调整IOER利率,以免短期利率失控,并“处于目标范围之内”。
我得出的结论是,假定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没有大规模
的人口增长,那么,“
经济问题”将可能在100年内获得
解决,或者至少是可望获得解决。
这意味着,
如果我们展望未来,经济问题并不是“
人类的永恒问题”。
您也许会问,为什么这样就让人惊诧?这的确值得令人惊奇。
如果我们不是眺望未来,而是回首过去,
就会发现,迄今为止,经济问题、生存竞争,一直是人类首要的、最紧迫的问题——不仅是人类,而且在整个生物界,从
生命的最原始形式开始莫不如此。
因此,显而易见,我们是凭借我们的天性——包括我们所有的冲动和最深层的本能——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进化发展起来的。
如果经济问题得以解决,那么人们就将失去他们传统的生存目的。
那么这对人类到底是福还是祸呢?如果你完全相信生命的真正价值,则
这一远景至少
为我们展示了从中获益的可能性。
不过,那些经过无数代的培养,对于普通人来说已是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本能,要在几十年内加以悉数抛弃,以使我们脱胎换骨、面目一新,是难乎其难的。
虑及这一点,我仍然不能不感到非常忧虑。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会不会引起普遍的“精神崩溃”呢?对此,我们已有了些许体会。
我所说的这种精神崩溃
现象在英国和
美国富裕阶层的家庭妇女中,已是极为寻常。
这些不幸的妇女,她们中的许多人被自己的财富剥夺了传统的任务和工作,由于经济上的必需这一刺激已经消失,所以她们从烹调、洒扫和缝补这类活动中已不能得到足够的快乐,而又难以找到更愉快的消遣。
对那些为了每日的面包而辛勤劳动的人来说,
闲暇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乐事;而当这种向往成为现实时,他们才发现原来是另一番滋味。
据说有这样一段墓志铭,是一位打杂女工为她自己写的: 别为我悲伤, 朋友们, 别为我哭泣。
现在我什么也不用干了, 而将永远永远地休息。
这就是她的天堂。
如同其他渴望闲暇的人一样,她想象要是让别人来歌唱而她在一旁倾听,这样打发时光的方式将是多么美妙,因为在她的诗中还有这样两行: 天空中回荡着圣歌和甜美的音乐, 而我在一旁倾听,什么也不做。
然而,只有对那些不得不歌唱的人来说,
生活才是差强人意的——可是我们当中又有几人真正能够放声歌唱呢! 因此,人类自从出现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他真正的、永恒的问题——当从紧迫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后,应该怎样来利用他的自由?科学和复利的力量将为他赢得闲暇,而他又该如何来消磨这段光阴,生活得更明智而惬意呢?周二(5月18日)美
原油在创两个月新高后转跌,
收盘
下跌1.64%,
伊朗核协议谈判取得的进展给市场造成压力,重返2015年核协议将使美国有望取消对伊朗原油
出口的制裁,使得更多原油进入市场。
美元
指数跌至四个月来最低,此前美联储官员暗示他们认为近期的物价压力是暂时的,市场等候美联储会议纪要的进一步消息。
英镑和欧元上涨,因市场对经济前景和新冠疫苗接种前景感到乐观,金、银价格触及至三个多月来的最高水平。
商品收盘方面,COMEX
期金基本持平,报1,868.00美元/盎司,COMEX期银上涨0.2%,报28.3330美元/盎司;WTI原油期货下跌1.2%,报65.49美元/桶;ICE布伦特原油期货下跌1.1%,报68.71美元/桶。
美国股市方面,标普500指数下跌0.9%,报4127.83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0.8%,报34060.66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0.6%,报13303.64点《21世纪》:中国应该如何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 明明:刚才我们也提到央行的判断就是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
那么在总体可控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怎么应对?
我觉得也要关注一些周期性的特征,实际上今年大家对于
全球大宗商品比较担忧。
但是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去年,其实大宗商品的价格是很低的,油价甚至出现跌破成本线的情况,甚至有人在讨论会不会出现负的期货价格的可能性。
因此,我觉得第一点,应对输入性的通胀,一定要有周期性的思维。
比如,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比较低的时候,我们应该增加战略性的储备,从而对冲未来可能出现的大宗商品冲高的风险。
在去年的宏观环境之下,我们就应该尽量地增加国家的战略性储备。
如果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积累了比较多的储备,今年面对涨价我们就不慌,我们没有必要在价格高的时候再去增加购买。
第二点,从企业端来说,我觉得也要更加积极地运用一些风险规避的金融工具,如套期保值,一系列的期货、期权等工具去对冲价格上行的风险。
我觉得主要从这两方面去应对。
当然对于国内的宏观政策,我觉得总体还是应该保持以稳为主。
当前中、美两国不处于同一个经济周期 《21世纪》:近期,美国劳工部连续公布美国4月CPI和PPI,两者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增长,令市场通胀预期抬升。
从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
美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情况? 明明:实际上,目前的美国处在的宏观经济周期跟中国是不一样的。
因为去年我们的
疫情最先得到控制,所以去年中国也是全球最先复苏的经济体。
那么今年随着疫苗的推进,我们看到美国的疫情也已经得到初步控制,所以现在美国处在的经济阶段,更像是去年我们当时所处的阶段。
就是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之后,大家的需求明显
回升。
这个其实大家也可以很容易理解,因为疫情的扰动可能压制了很多人消费、休闲,那么等疫情得到控制,大家可能心情也比较高兴和激动,消费的冲动也比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拜登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
比如,1月推出的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通过直接支付给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
那么老百姓拿到现金和支票之后,购买的意愿就变得更强。
所以,在这一系列的政策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
短期而言,美国的经济数据CPI和PPI显示实际上美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过热的苗头。
而且在未来几个月,这个苗头可能还会持续,因为四、五月以来,美国疫苗的推进速度比较快。
此外,美国政府也在逐步放松一些防疫措施,包括对于出行和消费的一些约束。
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可能美国经济,特别是消费领域和服务业,可能会迎来更加明显的回升。
《21世纪》:一些观点认为目前美国的通胀只是短期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明明:这种回升,特别是美国通胀的抬升,到底是一个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当然,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众说纷纭,包括学界、政界、市场大家意见不一致。
从美联储的角度,美联储一直认为这种通胀只是一个短期暂时现象,特别是去年以来,美联储修改了
货币政策的制度,推出了通货膨胀平均制度。
过去美联储的通胀调控目标是2%,一旦超过2%,美联储就会比较快地收紧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一旦收紧,那么通胀很快就会降温。
但是,现在美联储关注一个平均通胀目标值,即美联储可以容忍一段时间的通胀上行。
比如,在最近受到疫情修复、需求回升的影响,通胀出现了比较高的水平。
不过,如果美联储判断它只是一个暂时现象,美联储就不会迅速收紧货币政策,这样将令通胀持续的时间更长。
所以,这一点可能是货币政策和通胀的相互关系。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长期的经济结构的问题。
从中长期来看,最关键的是整个宏观经济里的供需缺口。
就短期来说,疫情的修复产生刺激,比如拜登政府给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的政策,会提升通胀,但是中长期来看,关键是供给能力能不能快速地提升,甚至会不会回到过去10年产能过剩的情况,这一点我想大家可能还没有定论。
从我自己的观点来说,我可能相对偏悲观一点。
我觉得目前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可能会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苹果的产业链,一些东南亚国家可能是比较主要的苹果一些零部件的代工工厂,那么现在受到疫情的冲击,可能未来要去选择新的、更加安全的生产场所。
这都是要花时间的。
更重要的一些原材料、产品,如芯片,可能解决起来就更加复杂。
我们还要注意这些年全球对于绿色经济、环保和
碳中和的关注。
碳中和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从中长期来看,主要是要靠能源革命和技术进步。
但短期来看,那么碳中和可能对于一些主要的能源生产,特别是化石类的能源生产,会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因此,基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同时又叠加了全球的绿色经济、环保、碳中和的政策诉求这二方面的因素,我觉得从短期来看,对于供给的扰动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