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大
数据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一切都可以量化/。
我们已经
进入了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也在影响着人们的
生活和工作。
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
图片影像、娱乐方式、轨迹、地理坐标等都可以通过数据的形式
记录下来,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情感、体验也可以通过数据记录下来。
为大家介绍一下。
数据将成为未来
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大数据已经对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不好好
利用它,让数据成为
新闻报道的源泉呢?首先,我们要利用新技术充分挖掘数据,让数据成为新闻生产的有力帮手和辅助工具。
国外已经有利用计算机数据
算法来写新闻的案例。
美国有一家叫Narrative的公司,规模很小,只有30名员工。
它的新闻制作是采用自动技术完成的。
据统计,Narrative公司利用NarrativeScience算法大约每30秒就能写出一条新闻,用这种算法写出的新闻还被刊登在/福布斯/网站上。
关于
疫苗和
血栓栓塞事件或
血栓形成的总体
风险。
委员会仍然不能排除这些病例与疫苗之间的确切联系。
监管机构表示,它将继续研究罕见的血栓和疫苗之间可能的联系。
它还将更新疫苗指南,解释潜在的风险。
奥地利是第一个
暂停使用某些批次阿斯利康疫苗的
国家,上周,一名
49岁的妇女在接种疫苗后死亡。
随后,其他地方也出现了血栓的报告,不过只有
极少数人出现血栓,这使得
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暂停使用该疫苗,等待该地区
卫生部门的新评估。
疫情
冲击加速了美联储
放水进程,放大了放水规模,而且从美联储的立场以及历史经验看,将会越来越依赖
量化宽松与财政赤字货币化。
美国为了恢复并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
并不会顾及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责任,这对世界金融体系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
中国经济与
人民币。
正因为如此,人们都在关注中国货币当局会不会在当前阶段采取战略性抉择,摆脱美元陷阱。
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果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结构,那么,经济发展与人民福利并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受冲击,相反会提高中国人的国际购买力。
但是,目前中国国内消费占比依然较低,对出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尽管当前由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受疫情冲击而
增强了中国制造的议价能力,转入后疫情时代后,中国制造的成本压力以及受到
贸易战的干扰依然很重,制造业外迁以及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还会持续。
因此,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才能承受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带来的冲击。
但是,中国仍然可以借助美元在贸易市场信用越来越低的事实,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早在特朗普时代,其破坏性的贸易政策已经让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越来越受到欢迎。
美联储为应对疫情冲击采取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打击了美元信用,中国企业与东盟、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贸易存在人民币化趋势。
中国也应该利用对伊朗、沙特等中东国家的投资机会以及石油交易,鼓励使用人民币。
中国应该加快国内
改革的步伐,改善收入分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在消费和生产领域的能力,与此同时,借助贸易和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需要时间以及进行有效率的改革,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急不得,也等不得。